(通訊員 熊曼春 文) 在這個集體,逐漸感到不輕松。常常思考特教之路該怎樣走才會心安理得,該如何改變課堂,引領這群內心荒蕪,兩眼無光的孩子們走向正常的生活狀態。幾年后,離開學校時這群孩子長成什么樣子?帶著什么知識回家?帶著什么本領走上社會?滿腦子的思索,很扎心,也很苦惱。究其原因,還沒有給孩子們我想要給的好的教育,還在努力探索。深深記得校長的一句話,我把它理解成:若愛就深愛,若教傾全力以赴。
校本教研活動給了我一劑強心針,她們的視角,她們的理解,她們所使出的那股勁,有著強烈的沖擊力,這種沖擊力喚醒著,碰撞著我需要指引的內心,尤其張超老師亂熟于心的專業術語,李玉嬋老師的能激發強烈說話欲望巧妙設計的智慧課堂。在這樣的舞臺作為一名老師來說就有職業幸福感,因為老師們對這樣學習枯燥的專業知識的虔誠態度佩服,可以體會出張超老師強大的自主學習力;孩子們在李玉嬋老師的幫助下踏出了重要的一步,獲得快速成長,為這樣的匠心所折服。這種匠心關乎理想,情懷,格局,還有最重要的對特教事業深深的愛,執著與不斷的探索。在這里也感謝領導的安排,讓我們有這樣的學習機會。
聯系自己的教學實際,有怨言不如有行動,有困難不如想方案,有心動不如去行動。我該思考到底教什么,怎么教才適合孩子們的成長需求。在學校領導的英明引領下,希望采取最優的分班方案,選擇最合適的教材,拋開一個班層次多重顧及不周的煩惱,把學到的智慧課堂精髓內化于心,借鑒思路,不斷的推出有個人風格且孩子們喜歡的課堂,把對專業的思考轉化為教學行為的蛻變。當然,一個老師的專業成長離不開集體的力量,不是紙上談兵可以解決,關鍵還是走進課堂,一而再再而三打磨出高效出彩的課堂,方顯整個部門的集體智慧與共同成長。培智部門的教育教學方法與實踐能力的成長需要時間積累沉淀,需要同心協力確定出一個方向和一套落地幫助孩子將來適應社會的校本教材。優質的課堂才是學校的生命力,打造優質課堂,醞釀出眾多專家型教師是形勢所趨,也是老師們的熱切希望。我愿跟上大家成長的步伐,用匠人的心態為桃源特教事業的奮起策馬揚鞭,與新時代新形勢下蓬勃發展的特教主旋律同頻。
分享到: